提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追求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7-01-04

2006教育亮点

提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追求

  在经历世纪之交跨越式的发展后,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上,并在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之间追求一种新的平衡。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向中国高教界发出的新号召,而今已成为中国高教界实实在在的行动。

   不给学生上课,怎么能叫教授呢?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1%,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目标。
  在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目前,开展了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表彰奖励,积极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全面推进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等,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前不久,一则新闻引起舆论关注。教育部日前要求,教授在两年内必须给本科生开一门基础课。如果教授因科研任务过多而不能授课,将取消教授称号,转为研究员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感叹不已:不给学生上课,怎么能叫教授呢?”“对科研的鼓励不能变成对热心教学者的惩罚。”“学生满意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分析名师不上讲台的根源,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认为,其根源在于重科研、轻教学的高校考评体制。几乎所有评估,都没有将教师上课质量列入重要考核指标。
  为进一步推动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启动了教学名师的评选。今年9月,平均年龄57岁、来自81所高校的100名教师当选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务委员陈至立在颁奖大会上强调: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把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切实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着力建设一支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师德高尚、业务基础坚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质量是大学的生命,创新是大学的灵魂。今年7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上海浦东举行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未来一个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将进一步集中于质量的保障与提高,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作为大学创新的主要追求。

  “96%的被评估高校认为评估很有必要。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多年来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1984年美国成立的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就提出美国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育质量问题,高等学校要全力以赴地提高教育质量。1984年法国通过的《高等教育法》强调,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将质量问题列为新世纪高等教育三大指导思想之一。
  应当指出,由于最近几年中国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进一步凸显。扩招后,有的高校为了短期利益,降低了入学要求,忽视了办学质量。试想,如果这些学校让不合格的毕业生流入社会,就犹如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就必定砸自己的牌子。因此,高校和有关职能部门都应有强烈的创建、保全自己办学声誉、质量牌子的意识,通过自我检验、政府检查、社会评估、市场监督等有效机制的运行,不断地提升教育质量。
    在教育部提出的巩固、深化、提高、发展八字方针指引下,2006年,教育部门采取一系列举措明确传达出狠抓高教质量的信号,教学评估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最近一项问卷调查表明,2003年以来已经接受本科教学评估的171所高校中,96%的被评估高校认为评估很有必要,81%的学校认为评估对教学制度及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促进作用显著。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对记者说:我曾去江苏大学参加评估,该校取得的成绩令人钦佩。
  相信五年一次的评估制度,必将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使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更加规范、质量更高、更富活力、更具竞争力。

  避免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

  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应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用什么标准来衡量?
 
  什么是质量?医学专业毕业生能做医生,师范专业毕业生能做教师,会计专业毕业生会做账等,就是质量。原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认为,满足校内外学习者的需求,毕业生满足社会某一方面的需求就是质量,这就是需求质量观。
  除了需求质量观,还要特别重视特色质量观。杨德广提出:有特色就是有质量,有特色就能满足社会及个体的需要,任何学校不可能是全能冠军,应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此外,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要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不能用一元的质量标准衡量所有学校的质量,不要把自己的学校放在不属于本校的平台、层次上去看质量。这是杨德广提出的多元质量观
  要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走向、从一个学校在21世纪的发展全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来研究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认为,经济全球化使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面临世界范围的竞争,高教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为提高教育质量开创了新的空间,而高校连续几年扩招后提高教育质量问题更加紧迫。要遵循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和协调发展的方针,这才是真正的发展观,健康成熟的质量观。
  正如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的那样: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高质量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质量为纲,引领着中国高教走过辉煌的2006,并且将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来源:《中国教育报》